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世界聚焦:秦始皇为何实行郡县制不分封自己儿子,到底是什么原因?

日期:2023-02-28 11:53:13 来源:历史上的拐点

风云动荡的春秋战国,王国换代,江山嬗变,鼎新革故。

周王朝的遗魂在各国争霸兼并的冲击下泯灭。战火纷飞中,大一统早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资料图】

秦始皇率领秦军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大秦帝国,将这长达几百年纷纷扰扰的风云平息。

为了巩固江山命脉、加强中央集权与大一统国家的国力,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

其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便是“废分封立郡县”。

为什么秦始皇一定要推行郡县制?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长的时间里,只有秦始皇能推行郡县制?

且让我们一起阅读下文。

何谓郡县制?

郡县制产生于分封制之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这一制度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命。

由此可见,郡县制不再以分封为基础设立官员,这也表明着我国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与“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意义遥相呼应。

秦始皇大刀阔斧,分天下为36郡,统一后据说有所增多,多达四十多郡。郡的长官称为太守,还置监、尉。

郡下设县,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中,县多处于内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令、县长为一县之首,他们主要的责任是管理民众、负责处理司法财政等问题。郡守对县令每年进行工作考核。

郡县制的形成历时多年。县制这一想法由楚国的楚武王想出,郡制这一制度起源于秦国的秦穆公率先提出。最终,经过秦始皇的改革与调整,最终成为秦汉时期及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影响极其深远。

郡县制是大一统国家用来巩固江山的手段,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郡县制之前,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嫡长子”原则紧密结合,依据血缘关系对同姓宗族“授民授疆土”。

同时,诸侯们作为自己封国的大宗,可以在自己的领土内对下一级“再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分封制虽然巩固了奴隶主国家的政权,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间接管理,并不集中。这也导致了后期诸侯国的崛起与周王朝的衰败。

但郡县制下,中央突破“间接管理”的模式,垂直管理地方——这样的形式加强了管理的力度,是相对周王朝的分封制的一次极大进步。

同时,清晰分明的层次下,工作得以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秦始皇借此有效地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为什么秦始皇一定要推行郡县制?

由上文可见,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是一个突破性与进步性的手段。这是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开天眼”式的评判,但立于秦朝的时代,地方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转为郡县制这一改变曾受到很大的阻碍,争论不休。

朝中许多大臣,譬如李斯的上司王绾,均倾向于实行分封制。

他们认为燕国、楚国和齐国相距较远,更应该实行分封制、通过授予贵族们世袭的诸侯的身份来进行管理。

最终,秦始皇仍然坚定要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为何?

首先,正如廷尉李斯反驳王绾等人的那般,分封制是周王朝局势动荡、社会混乱的根源。正是这种不够严密的间接管理力度、才让那些距离王朝中心“路长道远”的国家“同床异梦”。

李斯这一观点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持与采纳,成为了秦始皇坚定推行郡县制的核心论据。

郡县制这一制度下,中央以考课和监察的形式对地方的郡守和县令进行考察,从而决定职位的升降。这样的评判方式可以让“能者多劳”,减小中央与地方的距离,防止地方割据与分裂。

郡县制度下,中央下放郡监与刺史对地方进行监察,可以有效地保证中央传达的命令下放到基层,确保“政令统一”

除此之外,站在“开天眼”的宏观视角下评析,中国并不具备像欧洲地区一样形成多国政治的地理环境特点。

欧洲地区的地理环境方便于形成多个相距并不遥远但又相互隔绝的小国,但中国国土辽阔一面靠海,一面靠内陆,加上有青藏高原这一天然屏障,其更容易形成一个地域广阔与其他文明隔绝的大国。

再者,即便不顺其自然,强硬地发展“小国寡民”。

但一旦受到地理特点的影响,定会多年交战。中原大地的战争必然会以众多统治者优胜劣汰后出现一个统一天下的“王”为故事的结局。因此,继续实行分封制早已脱离实际。

另外,宏观分析秦始皇除了实行郡县制以外的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策略,比如修建长城、书同文、车同轨……

除了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强制兼并,秦始皇同样看重着精神文化层面的感化。

若继续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内具有形成自己国家特有文化风气的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其容易减少思想上的认同感,对于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是无利而有弊。

为什么只有秦始皇能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并非为秦始皇独创,行使郡县制的皇帝其实也并非只有秦始皇一人。因此,这一问题应稍加限制——是秦始皇所具备的哪些条件,帮助他做出了实行郡县制这一决定?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因足够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屹立潮头。

首先,不同于周王朝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下对于家庭出身的刻板印象,秦始皇懂得选贤任能,因此他的身边具有诸如王绾、李斯的能臣。

这些能臣立于江流万转、颠簸混乱的年代,以冷眼复盘他国兴衰的背后原因。他们是秦始皇的“贤内助”,而他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智慧结晶,也是让秦始皇划时代地推行郡县制的有力帮手。

除此之外,秦始皇绝不是一位昏君。

纵然“废分封立郡县”是由担任廷尉的李斯大胆提出,但如果不是秦始皇鼓励能臣直言、多言,如果不是秦始皇也同时具有审时度势的双眼,如果不是秦始皇通过结合自己的分析后,顿悟郡县制确为上策,又何来郡县制一说?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驱动性的。是周王朝惨痛的失败给了秦始皇得以反省的机会。

不妨大胆假设,倘若人人没有私欲,人人皆为圣贤君子,分封制毫无纰漏,那么根本不会出现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重大改变。

秦始皇得以将郡县制进一步普及到全国各地,有一点也同样不可忽视。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六国积蓄了强大的基础。此时的秦始皇,已是国家新的主人,他拥有的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外的矛盾陆续肃清,于是他着手于对内的巩固与改革。

他更为在意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如何建立一个大国”,而更偏向于“如何管理、巩固一个大国”。这样的治国方法需求也不是其他六个国家曾上升到的境地。

兴许,在变幻万千的春秋战国时期,曾有人看破风云,意识到将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的必要,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论如何,悠悠几百载,风云变幻中,只有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

秦始皇的魄力

秦始皇的魄力当然不仅限于此。

嬴政刚上任时,便发誓要与之前的所有统治者区分开来。他不想以模糊的面孔与之成为同类。

于是,他希望可以改掉“秦王”这一称号——量感太小又听信着古人的规矩,不足以概括他多年来的丰功伟绩,他执着于更换一张新名片。

能臣们冥思苦想,如何想出一个让这位野心家满意的名字?

他们想到古有天皇、泰皇、地皇,又想到有“三皇五帝”之称。嬴政坚信自己的成就横贯古今,最终将自己的称谓改为了“皇帝”。

同时,嬴政并不愿意再自称“寡人”,他将自己的自称改为了“朕”。

头衔与自称上的改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此之外,秦始皇反对由后人定谥号这一规定。这位野心家并不希望自己的功绩由后人进行评判。

他自认自己为天下第一位皇帝,于是称呼自己为“始皇”,这也就有了我们当下“秦始皇”的称呼。

这样不愿意做前人附庸、也不愿意讨好后人的心性,是史书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一笔。

在中央,嬴政确立了皇帝制度。在嬴政的皇帝制度下,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这是对君主专制的进一步拔高。这样的野心之举史无前例。

结语

废除分封制转而实行郡县制是秦始皇及其谋臣们具有进步性的一个决定。于当时,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了中央集权。

于后世,它为秦汉以后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参考,影响深远。

标签: 废分封立郡县 春秋战国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